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类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其环境学科发展历程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见证。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系和地理系的一些教师走到一起,开展攀枝花市长江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等研究,组建了第一支环境科学研究队伍。
在我国决定进行改革开放的197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成为我国第一批环境保护研究机构之一。
1984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正式成立,招收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两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1985年成立了面向本科教学的环境科学实验室。
199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丁树荣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为环境科学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环境学科独立为一级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根据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后,其执法力度增大、环保技术人才急缺的状况,引进了张全兴教授等一批环境工程优秀人才,并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994年,环境科学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6年环境科学被列入南京大学“211工程”学科群建设计划。1998年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1999年成立环境学院,下设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均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成立环境工程本科教学实验室。
2001年,环境科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2003年,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类实验教学的水平,南京大学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承担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近四百名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暑期学校”实习与实践教学、创新训练等任务,同时对其他院系开放实验场地和设备,大型仪器对校外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009年,中心先后成功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0年暑期搬迁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环境学院大楼,面积从原有的1000平米增加到5000平米,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和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环境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也是南京大学985、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对象。中心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在南京大学实行 “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新建了宜兴实训中心,与环境学院共享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建设了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化”的教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专业的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