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风建设
中心师资队伍治学严谨、教风优良。左玉辉、章敏两位老师多次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在教风建设中起了重要的榜样作用。中心也一直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教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不断补充有志于从事实验教学的研究生充实队伍,使实验队伍结构合理的同时,严格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制度,加强“传、帮、带”,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和相应的考核制度。由于培养培训落到实处,使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队伍传承了认真负责、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都能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团结一心,乐于奉献,怀着培养一流人才的信念对待实验教学工作。
二、科研能力和水平
序号 |
奖励名称 |
获奖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年度 |
获奖等级 |
1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典型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毒理效应及生态风险早期诊断方法 |
王晓蓉 |
2011 |
二等奖 |
2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机制与早期预警方法研究 |
王晓蓉 |
2010 |
一等奖 |
3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低浓度恶臭气体净化生物强化技术与工程应用 |
任洪强 |
2010 |
一等奖 |
4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大型厌氧发酵沼气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 |
任洪强 |
2011 |
一等奖 |
5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生活垃圾能源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泽智 |
2011 |
一等奖 |
6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 |
毕军 |
2010 |
二等奖 |
7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
污染控制的信息手段设计和应用 |
毕军 |
2011 |
中心依托环境学院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近三年来,主持国家、省部和国际合作等研究课题180多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并已转化国家发明专利39项。 近年获得科研奖励情况见下表:
三、教学能力和水平
中心注重师资的培训和交流,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等培训交流项目,每年安排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出国交流,并引导教师自编实验教材、申请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在年终考核时对教风优良、教学成果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实行政策倾斜,积极奖励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吸引了一大批科研活跃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目前实验室主要骨干中青年(45岁以下)占74%,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引进的海外杰出科研人才,也主动加入实验教学一线,通过开设开放实验项目,将最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展现给学生。如“青年千人”谷成教授,主动开设了“粘土矿物为模板环境友好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实验,通过对粘土表面改性以及加入活性成分,合成环境友好新型纳米材料,进行污染物治理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张效伟教授开设了“环境污染物的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开发”实验,应用基因重组和转染技术,构建新型的有毒污染物报告菌株,并采用高通量生物检测方法和设备,构建环境样品中有毒污染物的快速筛查技术方法。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学生既培养了实验能力、阅读文献能力,更培养了对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兴趣。
中心团队发表了多篇教改论文,推动了高校环境类教学的开展和深化。
序号 |
作者 |
论文(著)题目 |
期刊名称、卷次 |
时间 |
1 |
方强 钱瑜 杨柳燕 |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2011年2月 |
2 |
方强 钱瑜 杨柳燕 |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实验技术与管理 |
2010年11月 |
3 |
李扬帆 朱晓东 |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中国大学教育 |
2011年第四期 |
四、对外交流
为保持教学与科研时刻关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心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近年,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近200名国外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并派出上百人次的交流人员前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山大学等参观学习,同时也接纳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参观学习、进修和培训。此外,每年都会邀请大批国外知名教授、学者和政府官员到校开展交流,同时派出中心教师出国进修、培训,目前中心80%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培训、或短期交流的经历。